本文围绕“公共疏散楼梯间的地下与地上部分未进行防火分隔”这一问题,分析其存在的隐患与致因,评估可能引发的后果,并针对设计、施工、管理与应急响应等环节提出系统性的防控与整改建议。旨在为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方及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建筑防火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问题概述
公共疏散楼梯间是指供建筑内人员在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进行疏散、逃生的专用竖向通道。通常,这类楼梯间在地下层(如地下室、地下停车场、设备机房)与地上层(办公、商业、住宅等楼层)之间应设置明确的防火分隔措施,防止火灾烟气沿楼梯间蔓延,保障楼梯间作为安全垂直疏散通道的“防烟-防火”功能。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存在地下与地上部分未有效进行防火分隔的情况,表现为:地下层与地上楼梯间直接贯通、无设置防火门或防火卷帘;贯通处防火等级或耐火极限不足;贯通的缝隙或管线、通风井未按规范封堵等。这类缺陷在老旧建筑改造、地下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与地面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尤为常见。
二、风险与危害分析
烟气和热量通行的直接通道化
楼梯间如与地下层贯通,火灾发生在地下或低层时,火焰与大量有毒烟气通过楼梯井迅速上升至上层,导致上层人员在未受火焰威胁前即因烟气中毒或视线丧失而无法安全疏散。疏散通道功能丧失
楼梯间被烟气或火焰占据后,其作为安全通道的功能失效,可能导致人员滞留、拥挤甚至踩踏,增加人员伤亡风险。火灾蔓延速度加快
楼梯井如成为“烟囱效应”通道,火灾热量和火焰可直接影响多层结构,造成火势快速蔓延,缩短可控制及救援时间窗。消防救援复杂化
救援人员进入被烟火充斥的楼梯间实施救援与灭火,风险和难度显著增加。缺乏防火分隔的楼梯间使搜救路线受限,救援人员暴露于更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气体中。结构与设备次生损害
长期或高温烟灼可损伤楼梯间构件、防火门、消防设施(如消火栓、喷淋系统阀门)、电缆桥架等,削弱建筑整体防火能力并扩大经济损失。
三、成因分析
设计阶段意识不足或规范理解偏差
部分设计单位对楼梯间的防火分区要求认识不足,或在规划地下空间与上部建筑功能衔接时优先考虑通行、采光或设备布置而忽视防火分隔要求;对相关防火规范条款理解与适用偏差,导致设计文件未明确分隔措施。经济与功能权衡导致省略在商业综合体或公共建筑中,为便捷客流、物流或设备运行,业主与设计方可能会倾向于取消或弱化防火分隔,从而牺牲安全性能以换取短期功能便利或建造成本节省。
施工与验收环节管理缺失
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偏差、材料替代或节点处理不到位,尤其是管线穿越、防火封堵等细部施工易被忽视。监理与消防验收不严也会使问题流入使用阶段。建筑改造与使用变更缺乏全面审查
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若进行改造(例如地下开设出入口、机电设备改造、业态变更),未按照消防设计审查程序进行变更评估,导致原有分隔被破坏或被绕开。
四、相关规范与要求(以通用原则概述)
(注:具体条文以当地现行建筑防火、消防设计规范为准)
楼梯间应作为防火分区,设置防火门和防烟设施,垂直方向通常应与各防火分区相隔,避免形成贯通的烟道。
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防火分区应明确,地下公共区域与上部疏散楼梯间之间的连接需采取阻隔措施,保证耐火极限满足规范要求。
管线、通风井、空调回风口等穿越楼梯间的部位必须进行防火封堵并满足耐火完整性要求。
对于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或防烟系统的楼梯间,其系统设计、自动联动与备用电源等应满足连续运行的可靠性要求。
五、整改与控制对策建议
针对地下与地上部分未进行防火分隔的情形,提出以下系统性对策,涵盖风险排查、设计整改、施工落实、运行管理及应急预案等方面。
全面安全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
由具备资质的消防工程师或检测机构对建筑进行全面检查,识别楼梯间贯通点、未封堵的管线孔洞、防火门缺失或耐火极限不足等问题,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明确隐患等级与整改时限。
对地下空间火源类型(车辆、电池、燃气、储存物品等)和人员流量进行风险分级,确定关键防控措施优先级。
设计性整改措施
建议在楼梯间与地下空间之间设置符合规范的防火分隔层或防火门、防火卷帘,耐火极限按规范要求提高(如耐火极限至少不低于相关规范对楼梯间的最小要求)。
对贯通的管线、通风井、桥架等采取防火封堵措施,使用合规的防火材料(如防火堵料、防火套管、防火填充材料)并保证防火封堵的完整性与耐久性。
对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排烟系统时,确保系统按规范设计,设自动启停联动,并配备可靠的电源与维护措施,避免因系统失效造成防烟失败。
在必要处设置中间防火隔断或防烟前室,将楼梯间分隔成若干防护段,减少烟气上升的影响范围。
施工与验收要求
在整改施工阶段,应严格执行设计图纸与防火材料使用要求,关键节点(如防火门安装、防火封堵施工、耐火涂料或构件连接)应由监理与第三方检测机构逐项检验并留存质检记录。
强化消防验收程序。施工完成后,应按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专项验收,特别对防火门闭门器、机械加压设备、封堵完整性等进行现场测试与抽检。
运行维护与管理
物业或管理单位应制定楼梯间防火设施的定期维护与检查制度,明确检查频率与责任人(例如防火门每月检查、机械加压系统季度试运、封堵处每半年复检等)。
对易引发地下火灾的行为(如地下乱堆放、私自充电、室内吸烟或违规使用燃气设备)制定严格的管理与处罚措施,并加强巡查力度。
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任何涉及地下与上部楼梯间连通或结构变动的施工、设备安装必须在变更前提交消防技术评估并取得相关批准。
应急预案与人员培训
修订或制定针对地下火灾与楼梯间烟蔓延的应急疏散预案,明确分工、疏散路线备选、现场引导与消防联动程序。
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尤其针对地下火灾引发的楼梯间被烟气占据的情形,训练安保与管理人员的现场处置技能与引导能力。
向公众发布疏散常识与注意事项,提升使用者在突发火情下的自救互救意识。
技术与设备升级
对地下停车场、储物间等高风险地下空间,可考虑采用视频烟雾检测、热成像监测、自动灭火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早期发现、快速处置。
在设计阶段采用烟控仿真等手段对可能的烟气流动进行模拟分析,优化防烟分隔布置与机械排烟方案。
六、法律责任与监管建议
法律责任
对于未按规范设置防火分隔而导致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设计、施工、业主、物业)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明晰责任主体、证据链条及整改时限,有助于提高遵从性。
监管建议
建议消防监管部门在工程审批、消防验收及建成后的巡查中加大对地下与地上疏散楼梯间连通问题的关注力度,实施重点抽查与风险通报制度。
推动地方性规范或技术细则的完善,针对复杂地下-地上综合体提出更具操作性的防火分隔与检查标准。

公司资质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
环境管理体系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152号